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传播平台的不断涌现,互联网正成为社会舆论生成、发酵和消解的主力平台。截至2018年6月,中国有8.02亿网民,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舆论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能否把握互联网舆情事件生成源头,进而进行有效处置,成为考量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舆情研究表明,从舆情事件传播看,传统媒体监督报道、自媒体爆料、正面报道曲解、官方不当发声以及境外信息是舆情事件生成的主要源头。
传统媒体监督报道
传统媒体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其对事件的专业监督报道、对事件原因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权威发布信息以及以评论等方式跟进关注,不仅让事件迅速扩散及传播,也会让事件舆情演化发生质变,真正成为社会热点。
2017年4月,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赵某在宿舍楼外死亡,网传死亡原因系未交“保护费”被五名“校霸”殴打致死,引起当地部分民众关注。4月4日,新华社发布专电《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需要多久——三问四川泸县校园死亡事件》。4月5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布文章《锐评 泸县中学生死亡案:权威声音如何才能掷地有声》。两篇报道迅速让事件成为全国热点。
从网络舆情生成发酵路径看,传统媒体监督报道、商业门户网站传播、社交网络热议是事件传播的典型路径之一。
2017年3月,《南方周末》网页版刊登《刺死辱母者》报道后,网易等新商业门户网站将标题改为《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 儿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无期》并转发,事件舆论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各大网络源头迅速蔓延,仅网易转载新闻网民跟帖数量就超120万条。之后,各媒体纷纷发声,如《人民日报》、政法类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呼吁涉事部门重视舆论关切。至此,事件舆情由初始阶段的“单一化质疑”很快演变为“多角度关注”,部分媒体评论转向关注事件背后的成因,如高利贷困局、企业破产机制不完善、正当防卫司法解释欠缺等,持续推高舆情走势。
自媒体爆料
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传播平台爆料是舆情事件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舆情事件从首次曝光到酝酿发酵,均在这些新兴传播平台完成,“第一信息源”作用显著。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社会各群体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表达意见诉求,带来网络话语权的均等化,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微信月活用户量超10亿,微信公众号超2100万个。微博用户规模达3.92亿、今日头条日均活跃用户数量2.4亿。此外,短视频和直播类平台的蓬勃发展,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超4亿,年增长率达到22.6%,短视频用户规模2.42亿人。这些新兴传播平台用户数据每天都在增加,为网民爆料和舆情生成提供了平台条件。
另一方面,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发布爆料信息、解读热点新闻越来越成为常态。网民曝光、主流媒体介入、官方处置也是网络舆情生成的典型路径之一。
2017年4月,一篇标题为《帝都西站,骗局众生相》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后,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新华社、澎湃新闻、《新京报》、《北京晨报》等媒体迅速跟进,陆续发表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将舆情热度推至顶峰,给北京西站相关管理部门带来舆情压力。但刷屏文章中一些夸大的不实信息,比如“北京西站旅客一年有3000万元到5000万元钱款被骗”的描述,被北京西站管理部门回应称“这都是个人猜测,没有任何依据”,而“铁路警察不作为及被骗子威胁或殴打”的情况,也被官方证实不存在。之后,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站在地区管委会的支持配合下,持续加大治安专项整治行动和安全防范宣传,并联合地方公安机关和工商、城管等部门进行治安综合整治。一系列的查缺补漏举措让网上舆论渐趋平缓,网民对相关部门“又快又狠”重拳出击集中整治表示肯定。
正面报道曲解
近年来在宣传工作中,存在个别被网民质疑的案例,引发一定负面舆情。比如一些正面报道未充分考虑受众感受,过猛过度赞美,特别是将宣传的人及事无限拔高,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心理。
2014年有媒体报道江苏扬州仪征市某领导干部骑摩托车下乡走访,称赞这种做法是“当地街头干群心连心”,并附上图片,突出领导亲民、接地气。之后网民质疑“作秀”,并认为包括书记在内的4人均未戴头盔,属于违章行为,引发负面舆情。
再如个别宣传对实际效果把握不足,也易促使舆情事件生成。2017年6月,河南省濮阳市一个公司的生产罐发生火灾,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号“濮阳宣传”在第一时间发布火灾新闻通稿。这篇263个字的火灾通稿中,有165字都是在介绍领导干部及他们的言行。对突发事件,公众更加关心的是救助进展、死伤情况、原因调查等,在一个通报中大篇幅强调领导重视,容易刺激网民情绪,生成舆情风波。
2017年8月,河北某县一被当作“打击网络谣言”成果的正面宣传稿件,在网上引出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报道称该县一网民因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引发网民对行政拘留被“滥用”的质疑。后该县公安机关及时纠偏,调查后认为处罚决定“适用法律不当”,责成撤销。
官方不当发声
研究表明,官方不当发声,也易生成舆情。特别是一些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已成为舆情发展的重要节点。个别政务新媒体因管理不善、运营人员媒介素养缺失等原因,成为舆情导火索。
2017年3月23日,某政务微博发布“唐嫣罗晋?长沙出太阳了?如何分辨自己的脸型?来看看公安微博,你不知道的事!”接下来就在宣传用私信侦破案件的事迹。该微博本来是在进行正面宣传,但是运营人员却将毫不相关的明星信息堂而皇之地放在第一行以刷阅读量,引发网民质疑。
2017年4月23日,@国防部发布发帖祝贺海军节,配图被眼尖的网民挑出问题:在中国航母旁,还出现了俄罗斯的米格—35、美国的安东尼奥级两栖登陆舰。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为此公开致歉,表示网民的意见是爱护和帮助,不会删帖或关闭评论功能,赢得网民普遍肯定。
此外,官方在舆情事件中的不当回应,也易在原舆情事件上衍生出新的舆情,给相关部门舆论引导及事件处置带来一定干扰。
8月14日,一段“西安两名城管检查人员在街头倾倒烟头并拍照后离开”的视频引发热议。有网民认为视频中城管检查人员是故意丢烟头害环卫工人被处罚。对此,西安市莲湖区官方8月16日回应称,视频资料显示的是区城管局两名工作人员将沿途捡拾收集的烟头,倾倒于地面进行清点,并拍照留存。但该回应并没有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引发次生舆情。不少网民质疑“丢烟头是为了方便统计烟头数量”的解释,不仅有违常识,更与之前两名市容检查人员被曝光丢烟头的视频对不上,并以此质疑当地官方“袒护”。8月20日,莲湖区官方公布完整视频,承认涉事城管检查人员工作作风存在问题,并向社会致歉。之后舆情减缓。
舆情生成应对
互联网是社会转型期的“最大变量”,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网络时代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舆情生成看,传统媒体监督报道与自媒体爆料事件往往涉及线下的具体事件,并反映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舆情生成应对不仅是线上管理与引导,更是线下社会治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及舆情应对能力,同时重视线上疏导和社会综合治理,摸准舆论痛点,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正面宣传曲解的现象,提醒相关部门在进行这类报道时须拿捏好尺度分寸,否则不但可能折损效果,还可能引发次生舆情。需要提高宣传工作者新媒体素养和专业水准,也应更加贴合受众体验。
官方不当发声的现象,提醒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及舆情应对能力,避免自身应对失当引发新的舆情。比如要更加熟悉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心态与舆情事件传播规律、提升官微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明确官微定位,规范语言表达。面对重大突发舆情事件,相关部门应第一时间介入发声,表明态度、回应关切、安定人心等。
来源:廖灿亮
作者:廖灿亮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