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凤雅事件几经反转令人痛心:网络公益众筹如何应对信任危机?

来源:刘星星 作者:刘星星 编辑:redcloud 2018-06-06 14:40:52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发生在河南太康县的“王凤雅事件”被持续关注和热议。因2岁半的王凤雅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杨美芹通过水滴筹、微信红包、火山小视频直播打赏等多个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治疗。网上有人指控其家人“诈捐”15万元,并将善款挪用为小儿子治疗兔唇。不少爱心人士感到气愤,批评该父母重男轻女,质疑筹款“花到谁身上了”。事后,经媒体、爱心平台和当地警方证实,王凤雅弟弟的兔唇手术是嫣然基金提供的免费救助。家人为小凤雅募捐数额实为3.8万余元,其中在水滴筹筹得捐款35689元,目前家属已将剩余款项1301元捐给公益机构。但此事的讨论仍未平息。

  本是一桩爱心事件,演变成一场沸沸扬扬的指责。背后既有对社会诚信的追问,也折射出公益众筹平台的风控管理、信息审核、运行监管等问题。


  性质分析

  一场爱心事件几经反转,这一幕在网络中并非首次出现。近年来,网络众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并培育着向上、温暖、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社会风气。与此同时,各种反转的慈善悲喜剧也令众多众筹平台屡遭爱心人士质疑,频遇公信力危机。深圳罗尔事件、德国留学生500万元治病众筹事件,暴露出公益众筹仍旧问题重重。

  王凤雅事件中,从网络募捐,到网民关注、爱心汇聚、善款筹集,到善款用途质疑,出现让受捐者委屈、捐款者后怕的双输局面,带来的是善心消耗和公益众筹可信度受损。舆论风波的背后,实质是大众对规范公益众筹运行、公开透明操作,确保监管到位的期待,也提示公益众筹平台应把风险防控当作重中之重。


  风险评估

  风险01

  公益众筹需依法加强规范和监管

  与传统的募捐方式相比,公益众筹由于门槛低、传播快、互动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广泛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广受求助者青睐。一方面能够使需要帮助的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自身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公益众筹也存在不少隐患。平台对项目额度、发起方门槛均无严格要求,暴露出发起公益众筹的随意性。

  5月24日,水滴筹等9家信息平台才正式成为民政部所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而在此之前,王凤雅父母筹款的平台皆非民政部所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只是个人求助行为,其求助善款的信息公开并无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在目前公众对网络慈善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更亟需依法加强规范和监管,才能建设良好的慈善机制和社会氛围。

  风险02

  公益众筹款项去向非透明公开

  王凤雅事件中,网络众筹平台水滴筹应尽的审核、资金监管义务,在此次风波中显得格外薄弱。尽管水滴筹声称他们采用了基础风险预防、实时风险发现、即时风险处理的三级风控模型,但实际操作中对资金使用的及时反馈、用途约束乃至责任追溯却并不到位,才会引发王凤雅事件“钱花在谁身上”的质疑。

  资格审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是当前公益众筹平台的两大风险源。对于爱心网上众筹必须有清晰的资金流向路径和监管流程,若能完善受捐者与接受众人委托平台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旦违反相关条款,要承担违约责任,甚至遭受民事诉讼,更能确保公益众筹的健康发展。

  风险03

  捐赠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误捐”

  在目前的公益众筹项目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提供捐赠资金的人并不能掌握接受赠款人的实际情况,时而发生“误捐”行为。比如所需的捐款额度已满,或者需要捐款的事由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公众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从而持续捐款。

  有媒体报道,一些病友募捐帖中的病情描述时常有夸大成分,治疗费用也被夸大,这些情况仍然与平台信息审核不严有关。对于众筹平台来说,最棘手的是病情审核环节,判断病情有时需要专业学科知识,有时很难判断求助者是否虚构或夸大了病情,而且也不是所有医院都会配合。像爱心筹干脆挂出了免责声明,称平台无法审核用户每条信息发布的动机和内容的真实性,用户因其使用爱心筹服务而产生的一切后果也由其自己承担,平台对用户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此,就易带来公益众筹的“信任危机”。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 刘星星)

来源:刘星星

作者:刘星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