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市害人精被罚过亿震惊舆论:“韭菜”们是咋上当的?

来源:王芳 作者:王芳 编辑:redcloud 2018-05-23 09:46:00
时刻新闻
—分享—


  廖英强

  男,1970年1月出生于天津,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品有《股市廖聊吧》等系列丛书;

  今年5月6日,其因涉嫌操纵“佳士科技”等39只股票,被证监会罚没1.29亿元。


  舆情要点

  5月6日,证监会发布针对廖英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其内容显示,廖英强利用其知名财经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通过先行建仓、公开荐股、反向卖出系列行为操纵市场,非法获取巨额私利,严重损害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证监会认为,其行为违反了证券法“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的规定,属于典型的“黑嘴”荐股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侵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依据《证券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决定对其没收违法所得4300余万元,并处近8621万元罚款,共计罚没1.29亿元。

  面对巨额罚单,廖英强一面表示认罚,在申辩意见中表示“无力承担罚款、请求从轻处罚”,一面却扬言“爱怎么样怎么样吧,没必要辩解”“不缺少缴纳罚款的财产”“相当于打了一点多亿的广告,廖英强的名字算是家喻户晓”。其将行政处罚视为“打广告”的回应,立即引发社会抵触情绪,各方纷纷谴责其对监管处罚的蔑视态度,话题热度高涨。

  5月1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证监会注意到广大投资者对廖英强言论的激烈反应,无不痛斥其视侵害投资者权益为儿戏的做法。“敬畏法律、恪守法律、依法合规是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证券市场的基本底线。任何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运行秩序、肆意挑战法律尊严的行为,最终都必将得到应有惩罚,付出沉重代价。”

  廖英强及证监会的回应均引发舆论波动,对此,新华社、人民网、《证券时报》、东方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评论,新浪微博中关于廖英强的话题评论热度持续,各方高度关注事件进展,舆情持续升温。

  目前,案件查办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近期部署了2018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一批案件,将集中打击通过互联网、自媒体肆意发表证券期货虚假信息、充当股市“黑嘴”,并从中牟利等严重扰乱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的违法行为。


  媒体评论摘要

  《证券时报》:资本市场法律尊严不容戏弄

  廖英强之所以敢戏弄法律的尊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有证券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还不够,虽然一些巨额案件不断被开出亿元级甚至十亿元级“天价”罚单,但大多数作奸犯科者逃脱了应有的刑法惩罚,法律的威慑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最近几年,监管部门查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频率明显加大,处罚力度也较以往有所加强,市场秩序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但证券市场违法犯罪具有行为隐蔽、危害巨大的特点,行政性的罚没处罚多,而诉之于刑法让坏人锒铛入狱的少,以罚代刑的做法没有起到足够的阻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监管的效果。

  《深圳商报》:“黑嘴”们何以屡屡得手?

  这几年,“巴菲特热”一波接一波。比如今年,前往美国“朝圣”巴菲特的中国投资者据说就有上万人。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太多的人想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只是想享有巴菲特那样多的财富,而不是愿意拥有巴菲特所秉持的价值投资理念所需要的耐心和执著。太多的人崇信那句中国老话: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所谓外财,就是横财,就是一夜暴富。这样的人当然没有巴菲特那种慢慢变富的耐心,所以就想走捷径,于是,要么掉进别人挖好的陷阱,要么成为别人致富捷径上的铺路石。飞来的不是横财,而是横祸。

  监管部门对证券“黑嘴”的处罚当然大快人心,但是仍然任重道远。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市场从来不缺“黑嘴”,也从来不缺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从来不缺上当受骗的人,所以从来不缺专门引诱人上当受骗的“黑嘴”。廖英强被处罚后的高调张扬,或许正说明一个问题,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这里,让人略觉安慰的是,即便骗子暂时达到成功,最终也还是没有好下场。

  《上海证券报》:天价罚单之后 仍要警惕新的“廖英强”

  技术的快速进步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种错觉:在某些角落、某些时刻,他们可以打现行法律法规的“擦边球”。像廖英强这样的“黑嘴”在受到重罚之后,依然能够有一方天地,去实现他不足为人细谈的“有所发展”。这种现象所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如果不能给予这样的现象以足够震慑,恐怕难以避免新的“廖英强”铤而走险,不断试探法律法规的底线和监管者的执法决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监管者与“廖英强”们正在进行着一场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应当时刻保持警惕,一方面擦亮眼睛,从形形色色的市场中人里辨认出那些害人精;另一方面更要擦亮心灵,不要屈从于投机、暴富的贪念,立足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方能不被千变万化的“廖英强”们所惑。


  网民观点

  @世界之醉最罪:这些“黑嘴”太可恶,散布不实信息,让广大散户被套,给他自己买的股票“抬轿”,这是喝散户的血肥他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

  @木鱼先生:证监会处置得当及时,给扰乱市场者一记棒喝。

  @择远: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专家的意见可以借鉴参考,但切忌盲目听从,不要让“黑嘴”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最终让“黑嘴”黑了自己。

  @王伯潇:投资者权益维护仍是一大难题。未来应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如进一步完善证券期货市场基础法律制度、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


  舆情点评

  事实上,在我国近30年的股市发展历程中,从来不乏廖英强式的股市“黑嘴”。据证监会统计,2017年,证监会全年共采取行政监管措施1269件,新增立案调查312起,作出行政处罚237件,针对44人作出市场禁入。无论是体现日常监管力度的行政监管措施数量,还是体现稽查执法态势的立案调查、行政处罚数量,都有大幅度增长。

  那么,在监管日益收紧的背景下,为何“黑嘴”仍然不收口?一方面,庞大的股民群体在较为有限的专业信息获取渠道中,欣然追捧能给他们带来既得利益的所谓“专业意见”;另一方面,目前被查出并受到处罚的“黑嘴”,在许多情况下,相关部门是采取“谴责”“约谈”或者“以罚代管”的手段进行监管,对于获取巨额利益的“黑嘴”来说,并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甚至于有些人在交了罚款之后换个“马甲”继续忽悠。因而,廖英强公然藐视监管处罚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反映出的股市中现存的监管漏洞,值得反思。

  严厉打击股市“黑嘴”,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是证券监管的首要职责。

  惩治股市“黑嘴”需要多管齐下: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刑事惩戒。像廖英强这样通过欺诈获取巨额不义之财,扰乱了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侵损散户的财产权益,甚至还可能引发次生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其危害性不言而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改变当下以罚代刑现状,逐步提高大额证券案件行为入刑的比例,提高涉案成本,可有效打击股市“黑嘴”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

  在监管层面,健全相关制度,严格施行市场禁入措施。股市“黑嘴”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的顽疾之一,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通过健全从事投资咨询领域的行业准入机制,以及违规行为出现后严格执行市场禁入措施,从前置和后置两个维度加大监管力度,整肃行业风气,方可撼动顽疾存活的土壤。

  此外,广大投资者自身要提高鉴别能力,掌握基本证券投资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新型“黑嘴”的荐股方式更加隐蔽而巧妙,投资者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不盲目轻信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股评和缺乏正当来源的信息,不轻易被一些所谓的“好处”所诱惑,才能避免成为“黑嘴”盘中的“韭菜”。

来源:王芳

作者:王芳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