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携程天价退票费事件启示:建立信任从何开始?

来源:刘星星 作者:刘星星 编辑:redcloud 2018-04-23 09:58:05
时刻新闻
—分享—

  事件回顾

  背景:携程是国内一家知名的在线票务服务公司,近年来,多次受到消费者投诉并成为消协“常客”。由于不断整改又不断出现新问题,它屡屡受到舆论关注。

  经过:2018年2月,深圳市民王女士通过携程网站,预订价值48422元的突尼斯8日二人私人行。因朋友突然生病,王女士致电携程,希望取消订单。携程客服以“机票已经出票”为由不予取消,并称如果要取消,就要收取每张9262元机票费作为退票费。而航空公司每张机票价格仅为6415元(退票不收税费)。

  王女士据此将问题反映至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消委会)。消委会向携程深圳公司发出监督函,并进行了约谈,携程公司回函多次宣称“我司不存在相关问题”。3月26日下午,深圳市监委会对携程公司的行为提出通报批评并督促其整改。

  3月30日下午,深圳市消委会发布微博,称携程公司于3月29日向深圳消委会提交了“情况说明和整改承诺”,承诺对于机票差价问题在技术、服务上进行改进,且表示平台绝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强制捆绑销售。同时,携程CEO及华南区总经理、深圳总经理三人鞠躬道歉。


  处置效果评估赋值

  1.评估赋值



  说明:绿:40~24(不含);蓝:24~6(不含);黄6~-12(不含);红:-12~-30


  事情被曝光后,携程最初“我司不存在此类情况”等不负责任的说法,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压力之下,携程的高管最终诚实面对消费者承认错误。携程的危机公关之道受到诟病。

  2.评估效果分析

  ◆ 企业响应:顾客2月发生的“天价”退票事件一直未得到解决,携程拒绝承认自身问题,在深圳市监委会督促下才于3月29日发生转变。

  ◆ 第三方回应:没有第三方为携程“站台”,惟一发声的第三方深圳市监委会是对携程提出批评并要求其整改。

  ◆ 信息透明:携程回函多次否认存在问题,并称退费标准由航空公司制定,但实际上携程客服在推荐产品时未解释过任何合约条款,也没有主动说明不能退票或退产品的风险,同时并没有执行航空公司退费标准。

  ◆ 企业公信力:携程近年负面舆情时有发生,在第三方在线投诉平台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在线旅游服务行业投诉报告》中,携程的有效投诉量高达149件,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报道对携程的信誉度造成负面影响。

  ◆ 动态反应:首次回应傲慢推诿,态度强硬,之后经过消委会约谈表示整改和道歉。

  ◆ 企业问责:对天价退票事件直接责任人降职处分,予以其直接部门主管警告处分。

  ◆ 网络技巧:无网络回应,任由舆情发酵。

  ◆ 善后处理:公司高层出面道歉并承诺整改,表示后续还将对其他争议投诉案例的客服处理合规性、及时性进行核实。目前无实质通报进展。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在企业舆情危机管理过程中,消费者信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信任的打破往往从不恰当的处理危机开始。我们从危机发展的几个阶段来分析这一次携程的危机公关策略。

        危机前兆期

  推诿责任,埋下祸根

  “携程‘又’出事情了”,这是舆论场对于携程“天价”退票费事件的再次强调。网络上,“携程在手,说走就走”的广告语似乎已经不如“携程在手,看清楚再走”的质疑来得更响亮。因为,携程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让消费者愤怒的事情。

  2016年1月,两名游客在携程上遭遇“系统显示有票号,却被告知机票无效”,携程以“概率为万分之二”“工作人员抄错票号”等理由推脱,引发众怒;

  2017年2月,中消协就机票陷阱问题约谈了携程等6家在线商旅平台,3个月后,携程方提交整改报告;

  2017年4月一网民发文《一年100亿?揭秘“携程”坑人“陷阱”》、10月9日演员韩雪发微博质疑携程捆绑销售、12月初携程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计被上海保监局罚款40万元……

  可以看到,一个接一个的负面事件,让携程多次成为舆论焦点。

  企业大了,难免有考虑得不周全的地方,所以被发现一次两次问题,只要是真诚改过,消费者是愿意谅解,给予改正机会的。但携程面对众多指责,一概否认自身问题。闹腾得最大的“捆绑销售”事件也是最后迫于巨大舆论进行“紧急整改”才得以平息。一次次对错误的视而不见,拖延、推诿、搪塞,透支的是企业的信任,也为舆情的蔓延和恶化埋下祸端。

        危机爆发期

  态度强硬,信任坍塌

  3月8日,深圳消费者委员会就“天价”退票费问题向携程深圳公司发出监督函,携程公司回函中坚称“我司不存在相关问题”。携程无视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强硬的态度无疑自断退路,自媒体的传播、媒体的大规模报道,新旧问题的集中发酵,进而演变成蔓延舆论场的轩然大波。

  许多事实证明,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消费者投诉可能就是引发企业危机事件的一只“蝴蝶”,其引起的振动效应足以让危机企业付出巨大代价。如尼康相机“黑斑门”、大众汽车“进水门”……这些危机都是因为顾客的投诉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错过了危机处置最佳时机,进而失去对舆论的主控权。

  “傲慢换不来谅解,还可能失去明天”,没有哪个失去消费者信任的企业,能够长远发展下去。居安思危本就是企业该有的意识,身处危机而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危机修复期

  仅道歉是不够的

  媒体、监督者和消费者的压力,让携程不得不正视此次危机带来的后果。一个半月后,携程CEO携华南区总经理、深圳总经理在消委会的沟通会上集体亮相,就“天价”退票费事件鞠躬道歉,并表示“有负消费者和社会”的信任,表态绝不强制捆绑销售,消费者和媒体批评的声音有所缓,舆论开始朝利好方向转变。但道歉只是一个开始,危机过后,积极的应对和补救,携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同类危机事件的对比分析


  2017年8月曝光的海底捞后厨事件,遭遇极大危机的海底捞一度变得萧条。海底捞在处置这起危机过程中,采取快速回应、痛改前非、系统应对、形象再造(见上表)一系列危机公关策略。栽了跟头的海底捞知道,企业形象不是用语言来塑造的,消费者的口碑才是企业经得起检验的成绩单。

  危机管理的最高目标是降低风险、化解风险。管理可以补救,但公众无法容忍价值观错误。已是负面缠身的携程,要恢复自己的声誉,只有踏踏实实在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多做文章。站在一家独大立场上的傲慢代价是巨大的,一旦有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未来的路必将越来越艰难。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 刘星星)

来源:刘星星

作者:刘星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