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年涉警舆情盘点:见证执法境遇和舆论环境的双重变化

来源:清博舆情 作者:清博舆情 编辑:redcloud 2017-12-26 09:48:48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度涉警舆情多发且全年分布均匀,基层警务人员的执法境遇成为舆论最关注的话题。热门涉警事件中,“袭警”发生频率较高,舆论场中警察一度成为“同情”对象,执法和服法的相互调和成为涉警舆情的主流走向之一。

  同时,涉警谣言也呈现多发态势,屡屡混淆视听,大众媒体辟谣功能间歇性缺位。总体而言,对警察群体正面评价的声量有所提升,全社会还需构建以事实为导向的理性共识,筑起应对抹黑言论的自然屏障,促成线上线下警民一心。

  


  现实“弱势”换来舆论高位,基层警察境遇备受理解。近年来袭警事件屡见不鲜,其中发生在辅警和协警身上的几率相对更大。2月15日,安徽蚌埠一部长夫人因对查处酒驾不满而掌掴协警,激起众怒,网民热议此人的嚣张气焰除了源于仗势欺人外,或许还在于对协警身份的蔑视。而就在事发后仅六天,同警队又一执勤协警被一女驾驶员用手机捣伤面部,高频率地发生此类事件让网民不得不担忧:警察自身权益无保障,如何全力保护人民群体的权益。

  年初集中发生辱骂警察的事件更能凸显基层警察的执法困境,守护百姓安全的基层民警成了不法者口中的“恶人”,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贴吧等各平台,非正义性辱骂都成了网民抵制谴责的对象。哈尔滨民警曲玉权除夕夜英勇牺牲,有网民发微博称“杀死警察的才是英雄”,遭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并最终被刑事拘留。

  诸多以身试法者屡屡挑战警察威信,换来的是网民为基层警务人员的不平等境遇打抱不平,越来越多的评论对警察群体的社会贡献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如@马国华律师 称,“平时敬畏警察,职业危险时刻存在!支持他们的工作,多一分社会平安!”又如“东方网”评论指出,侮辱民警不该成为“连续剧”,净化网络任重道远,还应加强超前防范工作,力争防患于未然。

  花样袭警盘点娱乐化传播,执法威信难续加剧警民矛盾。在年度涉警舆情中有一类信息是对各种特殊“袭警”方式的盘点,例如强吻式、熊抱式、贴面式、脱衣式、撕咬式、摔跤式、恐吓式等,除微信文章外,还以图片、动图、短视频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中传播。

  有舆论认为公众对“袭警”概念的认识浅薄导致基层民警频频遭遇这样的执法尴尬,网民以戏谑情感扩散类似“段子”会加剧违法抗法意识薄弱的现象,有关部门及媒体应着力普及《人民警察法》,警醒民众对妨碍民警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有明确的法制认知。

  另一方面,这类袭警行为同样考验着警察的应对技巧和策略,执法过程面对暴力抗法如何及时又妥善地采取相应制止动作,或将成为警方执法规范的又一重点内容。

  9月1日,上海松江一抱娃妇女反抗警察执法造成绊摔,真相大白后,涉事妇女挑衅警方的行为受到部分网民指责,无理抗法不仅挑动警民矛盾,还是孩童摔落的源头,而涉事警方的“过激”反应也被广泛批评,欠缺考虑、缺乏温度的被动执法行为进一步削弱执法威信力。

  知名法学大V吴法天所言:“警察面对暴力时采取的必要措施,应当合乎比例原则,意即手段对于实现目的是有效的合理的,在多个可选择的处置措施中,原则上应使用对个人或公众伤害最小的那一个。”

  谣言伺机恶意挑唆对立,个别媒体渲染“暴力机器”。网上信息一旦涉及警察“打人”、“抓人”、“杀人”这样的字眼,便会在舆论场上掀起强烈反应,往往容易将舆论引向警民对立的陷阱。本年度涉警舆情中,广东潮州交警执法谣言可谓一波三折,在辟谣前后,不断有人传播掐头去尾、声称交警杀人的视频,引来新华社出面澄清。

  类似谣言司空见惯,7月19日江苏省新沂市华宏特钢公司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有谣言声称“警察腐败,特警出动,见人就抓。”10月26日湖南永州道县一小学旁发生交通事故,谣传“肇事司机是领导,为掩盖事实,出动警察强行抢尸体并暴打受害者亲属。”频繁产生的谣言剑指警察群体,后均被证明为空穴来风,致使部分舆论担忧是否存在网络群体在有意造谣抹黑,混淆视听,而在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打击谣言还需正本清源,雷厉风行。

  媒体作为社会润滑剂,本应发挥及时辟谣、避免冲突的作用,但在涉警谣言中,个别媒体背道而驰。3月14日,成都市武侯区发生一起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重庆晨报》等媒体在未经过核实的情况下,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称警察将肇事司机打死。而在真相大白后,这些媒体忙于删帖的行为引来舆论的抨击,称其罔顾社会责任,既是对自身公信力的贬低,也是对警察群体的伤害。

  警方执法规范任重道远,公正舆情参与扭转舆论。本年度最热门的涉警舆情非山东“辱母案”莫属,执法人员的出警处置措施成为舆论炮火对准的靶心,千万双眼睛都盯准这一关键细节显示出民众对警察规范履责的高度敏感。

  11月8日,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吴咏宁失手坠楼身亡,引舆论哗然,有部分网络大V争议警察是否应该对预防此类事情负责。类似事件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警察执法规范需经得起舆论监督,否则必是舆情高发地带,二是网民对警察履责范围的认识还需要官方更为全面的普及。

  作为奔赴在各类案件一线的警察群体往往掌握着最为专业而可靠的信息,面对重大案件,一方面要以极强的专业素养来推进案件的侦破,另一方面也需适时满足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利。在警方整体形象有所好转的背景下,部分警察公正客观地参与舆情讨论,可能会获得较为正面的舆论反响。在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间发生后,一篇名为《这是一位参与红黄蓝事件调查的民警发出的心声》获得广泛传播,以民警的口吻公布案件调查过程的关键细节和疑点,成为理性舆论的有效指南针。

来源:清博舆情

作者:清博舆情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