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卧底替考 法与情的舆论之争

来源:谭婷 作者:谭婷 编辑:redcloud 2015-06-09 11:24:01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7日,2015高考的第一天,南方都市报一篇文章《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报道称,该报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当日上午,多名“枪手”正在南昌参加考试。其中有6名“枪手”在南昌十中替考。他们均持有具有本人照片的身份证准考证,这些信息已存于江西考试院系统。随后,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已控制替考考生,教育部也介入调查。

  一、事件回放

  记者曝光替考团伙操作全过程

  6月7日上午,南方都市报发布报道,该报社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并曝光了替考团伙操作的全过程:

  2014年11月,记者与一名高考“枪手”组织成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并被发展为该成员(以下简称“上线”)的“下线”,参加2015年高考替考。当月,“上线”提供了一个南都记者在替考组织的内部编号,并向南都记者确认是考文科还是理科,“上线”解释称理科替考收入高,记者便选择了理科。

  2015年4月,“上线”将出发时间通知了记者。2015年5月,“上线”要求南都记者补拍了一张身份证相片,要求与第一次提交的相片存在差别。6月5日晚上,记者随同“上线”等十余人,从武汉坐火车抵达江西南昌。记者证实,这些人多为湖北武汉几所知名高校的大学生。6月6日18时,一名男子来到宾馆,向6人发放高考使用的“身份证”和“准考证”,考点均为南昌十中。

  

  6日5晚上10时,替考生一行十多人到达南昌火车站


  

  替考者入住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海军招待所,6月6日一名中年男子领着几名替考生前往另一考点附近的宾馆


  

  6月7日上午,南方记者进入考场考试


  江西省考试院接到接到组织替考举报

  6月7日12时27分,江西省考试院当即表示,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调查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江西省教育厅通报事件调查进展情况

  6月7日2时30分,江西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在语文科目结束前将涉事考生李某某控制住了,李某某承认了替考行为,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已紧急通知各考点进一步加强考试安全排查工作。

  

江西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要求地方公安立案侦查

  6月7日下午,教育部责成江西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迅速调查核实情况,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教育部强调,对于考试管理不力及违规违纪等行为,将一律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教育部发文坚决打击组织替考等违法行为


  二、舆论反响

  目前,围绕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的讨论仍未平息,为什么能够成功替考,替考要经过什么手续?替考事件多次曝光,为何屡禁不绝?目前已控制的人员会如何判?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是否违法?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

  成功替考,要经过什么手续?

  这种替考能够成功,到底需要过哪几个部门的关卡?考生信息的审核登记要经过哪些程序?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高考在报考时,考生的信息及档案材料全部需要当地教育部门进行审核与登记,按照正规程序,高考信息一旦录入报考系统,任何人都不能进行信息更改。南昌市高考替考一事,报考人的身份未进行认真核实,或者核实后进行了任意修改,从而出现了替考者能够进入考场参加考试的情况。这都说明当地教育部门存在管理的漏洞,并且有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教育部门负责人也有失监管的责任。

  熊丙奇表示,社会中频繁出现高考替考舞弊等行为,也是因为教育系统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管。高考信息录入和管理处于封闭状态,南昌替考事件中,组织者只需将当地负责信息录入管理的人员进行攻关,将替考者的信息录入考试系统,替考者就可以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而当考试结束后,高校进行招生时,信息管理人员再次将系统录入信息更改,部分学生就可以更改自己的信息参加高校招生。所以,应加强教育系统权力的监管,使权力无法滥用。

  替考事件多次曝光,为何屡禁不绝?

  高考替考并非新鲜事,几乎每年高考时都会出现,为何屡禁不绝?这背后有何不为人知的隐情?新华网评论文章《高考替考为何屡禁不止?》中指出,高考替考屡禁不止是因为替考者认为,替考惩罚仅止于“纪律”上。对此,新华网建议,要终结高考替考顽疾,必须扫除法律上的盲区。尽管刑法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但是填补法律空白后,既能推进国家在维护高考公平方面的法治进程,也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使司法机关能对高考作弊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行为能够精准打击。此外,还要加强师德教育,让各学校的教师都知廉耻、守师德,面对考场舞弊等违法现象,做到不纵恶、不失守。当然,作重要的一点便是考生自己——考生不动歪念头,公平公正参加高考。

  目前已控制的人员会如何判?

  目前我国《刑法》中对高考替考没有明确规定,依2008年甘肃天水替考案分析,替考的学生一般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可能会被取消参加高考的资格;组织学生高考的人员可能会定性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对于“猎头”,也就是考试的组织者来说,如果是收人钱财,伪造证件,组织替考,这在我国刑法上有明确规定,构成伪造身份证,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以及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罪名,处罚规定一般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以3至7年或3至10年有期徒刑。

  对替考者,也就是所谓的“枪手”来说,目前刑法尚没有明确的罪名相对应,处于法律的空白状态,对这种行为目前尚不能定罪。从各地处罚情况来看,主要是给予行政处罚,如果是无业人员,连行政处罚都难以实施,只能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最多不过是拘留15天。

  记者卧底替考组织违法吗?

  南都记者卧底替考一事一经报道便在业内掀起关于法律和职业伦理的思考,不少人为南都记者的职业精神鼓掌点赞,也有人认为“记者干了警察的事情,与卧底嫖娼一样都是违法行为”。

  网友反应

  支持

  该记者做到了记者该做的:揭露真相、监督权力、为推动教育公平透明做了贡献。采访方式可以探讨,是否可以选择一种更安全更合规合法的方法?记者的职业精神却是要肯定的。至少目前为止,记者的做法没有伤害到任何无辜者。

  质疑

  这位直接参与替考的记者做过头了。如果是被发现之前已经声明自己是记者来揭露真相,那还说得过去。如果是被发现之后才说自己是记者,感觉他应该被当作犯罪嫌疑人一样对待。记者有责任去采访和揭露犯罪事实,但不应该自己犯罪,更没有自己犯罪之后的免责特权。

  当事记者的回应

  当事的南都记者在13点51分在朋友圈回应称,考试完被监考老师带走,提醒抓人后,省教育厅省考试院人到来被带到公安局,才表明记者身份。自己很安全,并对大家的关心表示感谢。

  

  15:25分,他在朋友圈转发《教育部已介入调查高考替考事件》一文并回应了卧底高考的质疑称,高考前南方都市报已经跟警方提前报备,最后在考卷也写明了卧底一事。

  

  专家观点

  记者卧底替考是否违法,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研究所所长阮齐林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记者卧底替考的行为是对社会有促进作用的有益行为,并且刑法中并没有规定替考属于犯罪行为,因此记者替考一事并不属于犯罪。

  江西刘锡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锡秋表示,“记者的采访方式,与警察的侦查方式一样,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应当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底线范围内进行。但是,记者卧底采访是否存在法律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提是不能违反现行的法律规定,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当然,也不能使用犯罪手段进行卧底采访。”对于南都记者伪装成高考替考者是否违法,刘锡秋认为,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该记者不涉及相关的犯罪问题。


    舆情编辑  谭婷

来源:谭婷

作者:谭婷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