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概述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以及网购带来的物流业大发展,现代交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巨大。与之而来的是,湖南高速公路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监测湖南高速舆情、引导舆论走向势在必行。
通过红网舆情监测中心,湖南高速公路相关信息共238,000条。作者梳理了2013年上半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主要新闻事件,通过分析发现,其负面信息占多数;腐败、收费、债务等为舆论关注的热词和话题;相关方在危机应对方面稍显不足。
二、主要事件
根据红网舆情中心运用舆情监测系统整理分析,2013年上半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主要新闻事件如下:
表1 2013年上半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新闻事件
上表共梳理出11个主要新闻事件以及2个论坛帖子,话题主要涉及腐败、收费、债务、工程质量、交通堵塞、高速服务区管理等,范围较广,但公众关注的重点较为突出。通过下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哪些题材是公众比较关注的。
1、主要事件关注度及热点事件
表2 2013年上半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主要话题关注情况
通过表2的统计分析,腐败、收费、债务和招投标等话题是媒体及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而这些话题通常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微博上的公众更关注腐败话题。
图1 2013年上班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热点事件及关注度
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上半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热点事件有: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邮储行长陶礼明被正式批捕、湖南交通厅3名党组成员先后因高速路腐败落马、湖南高速债务缠身以及等。另外,湖南高速公路招投标“摇号制度”招质疑,此舆情转载量虽然小,但微博转发、评论非常多(后有具体分析)。
2、主要事件性质分析
图2 2013年上班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正、负信息及其关注度
从信息性质看,负面信息的关注度高于正面,且呈两极发展,负面信息关注度特别高,而正面及中性信息基本没人关注。
三、 热点事件简析
1、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
据2月25日《株洲晚报》报道,某律师质疑湖南高速虚假里程达52%,此事迅速引起中央、各省市媒体广泛关注。许多媒体主动采访寻求答案,湖南高管局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但其回应并没能打消公众的疑虑,反而再生质疑。高管局能够在第一时间,且知无不详、详无不尽的公众回复,其在响应的速度、态度以及透明度上来说,都是可取的。至于最后质疑的焦点归结到了省政府的批复、许可,那只能说是制度上的“硬伤”了。
但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思考,假如媒体不去主动采访,高管局是否会在第一时间去回应公众呢?另外,舆情事件后期,公众仍有质疑,高管局是否可以进行事后的舆情处理,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好的印象,以挽回高管局的声誉呢?
2、湖南交通厅3名党组成员先后因高速路腐败落马
在曝光腐败事件时,尽管是纪检部门主动发布信息,尽管是反腐行动,但大部分网民通常看不到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反而关注其负面信息,担忧还有更多贪官潜伏等。当然,一方面,这与目前国内的整体“腐败环境”有关,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以更加积极作为,引导、疏浚负面情绪,并通过实际行动向公众证明,挽回声誉和公信力。
少部分网民则针对集中在交通建设领域的贪腐问题提出了比较中肯的建议,希望权力能得到监督,招标能够公开、公平、公正。但对于这些“网民美好的愿望”,相关部门也没有及时的回应与互动。
3、湖南高速公路招投标“摇号制度”遭质疑
2013年1月31日,凤凰网报道,湖南省2012年公布的高速公路通信管道和机电工程项目41个标段的公开招标结果显示,在41个标段中,每段有6到20多家不等的公司参与摇号,但有企业却能连中多标。其中,湖南省湘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自身名义独中6标。
湖南省湘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是这样回应,“抽中这么多只能说明我们运气好。”这种解释很是苍白和无力,但也公众确实无法完全驳倒此观点。公众除了质疑,还是质疑。越是质疑,发挥想象的空间越大。好在媒体没有此事件继续报道下去,否则,这又将会是湖南高管局的一场“舆论风暴“。
四、热点事件倾向性分析
话题一: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
据2月25日《株洲晚报》报道,某律师质疑湖南高速虚假里程达52%,此事迅速引起中央、各省市媒体广泛关注,而网民则纷纷声讨湖南高管局的做法。
1、媒体关注度及事件走势
表3 2月25日~3月2日“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话题的关注数
图3 各网络渠道关于“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话题的总关注度
从图3看,此话题的网媒关注度是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件后期,新华社开始介入,引起众网媒的大量转载。微博方面,涉入度较高的要属@甘元春律师的首次曝光微博,转载评论数都较高。
图4 “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话题的走势图
从事件的整个发展脉络以及图4的分析,大致划分了该舆情事件的发展周期。
事件发生期(2月23日)
首先,该事件是在2月23日由新浪微博首先爆料。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纸媒多大的关注,且停留在网络范围内。如果此时,相关方发表声明澄清相关事实,或许事件还能有效控制并平息。但遗憾的是,此时舆情主体没有回应。
事件发酵期(2月24日~2月25日)
随着该事件在网络上发酵,25日,纸媒开始介入,并通过报纸新闻的官网进行传播,事件迅速扩大化,网络和纸媒开始进行互动。而此时才被动地进行回应的高管局已无力控制事态的发展。
事件发展期(2月26日~2月28日)
随后,该舆情事件在网上不断地被转发,蓄势待发。
事件高涨期(3月1日~3月2日)
通过几天的酝酿,该事件终于在3月1日达到高潮。该日,新华社专电《律师质疑湖南部分高速路收费“虚算”引关注》,引起网上疯狂转载。此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力度上,负面影响已达到最高点。事已至此,湖南高管局声誉已然受损,但可以进行事后舆情疏导,以挽回声誉。此时舆情主体依然缺位。
2、网友倾向性分析
通过对网友评论的数据随机抽样,共抽取了65个有用样本。统计分析发现,网友出现了一下几种态度:要求起诉高管局(15个样本);缺斤少两现象普遍,见怪不怪(11个样本);气愤(13个样本);认为高管局乱收费,敛财(5个样本);表示很惊讶(6个样本);其它(15个样本)。具体态度比重如下:
图5 话题“网曝湖南高速公路里程虚算”的网友倾向性分析
从上图看,“要求起诉高管局”的比例最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意见领袖 @邓飞 转发并评论微博时说,“你是律师,你去告他”;“气愤”和“见怪不怪”的比重也很大,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一致的,一个似冰,一个如火,矛头却都直指高管局;值得一提的是,“其它”也占到了23%,从侧面说明了网友的观点各一,杂乱。总的来说,这些态度都是负面倾向的,几乎一边倒的在声讨湖南高管局,舆论形势十分不利。
3、媒体评论
长江网:上有政策不让涨,下有对策来抵挡。里程缺斤又少两,过往司机心里凉。
新华日报:收费应该是个明白账,“缺斤少两”,不该收的也收,这诚信往哪里摆?
话题二:湖南交通厅3名党组成员先后因高速路腐败落马
据新华社1月13日电,记者13日从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检察院获得证实,近日该院已对涉嫌受贿犯罪的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邹和平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邹和平的刑拘让媒体联想到最近湖南已落马的另外两名交通厅高官。从网上的言论来看,高官的密集落马,使媒体及公众陷入了反思。
1、网友倾向性分析
通过抽样统计55个样本数据,网民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反腐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12个样本);
权力需要监督(2个样本);
交通部门成腐败重灾区(11个样本);
称赞此次反腐,但反腐的力度还要更大些(7个样本);
认为湖南多贪官(7个样本);
感叹中国贪官太多,查不完(5个样本)。
其它(11个样本)。
具体比重如下图所示:
图6 话题“湖南交通厅3名党组成员先后因高速路腐败落马”的网友倾向性分析
从上图分析,部分网友认为中国贪官太多,查不完。特别是湖南多贪官,且交通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另一部分网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反腐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在反腐力度上可以更大一些。总体来说,在该事件上,舆论仍对湖南高管局不利。
2、媒体评论
北京晚报:我们要真正解决高速路高收费问题,既要加大事后的审计、监督和惩处,更要加强高速路建设前期的把关,防止高速路上前“捕”后继的贪官层出不穷。减少一点为交通厅贪官买单,最大的希望寄托在预防腐败。
中华工商时报:有关部门尽快改变"政企合一"的交通投资体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从根本上铲除腐败。
话题三:湖南高速公路招投标“摇号制度”遭质疑
2013年1月31日,凤凰网报道,湖南省2012年公布的高速公路通信管道和机电工程项目41个标段的公开招标结果显示,在41个标段中,每段有6到20多家不等的公司参与摇号,但有企业却能连中多标。其中,湖南省湘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自身名义独中6标。
“湘筑“回应:“抽中这么多只能说明我们运气好。”
行业人士:该办法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没有资格预审环节,会造成参加报名的投标候选人水平参差不齐,错报、误报业绩及专业人员重复投标的情况难以避免且难于查办。
招标法的根本宗旨在于公正、公平、择优、择强,摇号制度不仅没有择优、择强,且明显违背了招标法的宗旨,而且可能为某些企业寻找小规模单位挂靠资质围标铺平道路,为买标、围标、串标、商业贿赂等私利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参与招标者:在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出台的该办法中没有中标数量限定,有的企业一年之内多次中标。此外,该办法没有对投标文件中方案的具体描述和编写进行高标准的规定,投标单位不需要做前期的技术调研和储备,摇中号之后才开始认真审查图纸、编写联合设计文件。
法律专家:以‘抓阄’的方式确定中标人,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严格规范中标人确定程序,禁止采取抽签、摇号等博彩性方式进行投标资格预审和确定中标人’的规定。“这种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的方式,实质上是对招标人的极大不公平、不公正,也是对最优秀的投标人的极大不公平、不公正。”
1、关注度
从表象上看,该新闻的关注度很低,也没有后续的跟踪报道,如昙花一现。但我们蹊跷地发现,在新浪微博里共有7条相关微博,其总转发次数为7914次,总评论次数为6584条。如此现象,或许是利益相关方出现直接博弈,但短暂的过招,胜负已定。
2、倾向性分析
从网民的评论来看,回复的内容基本相同,多重复。可以判断此为水军所为。但其主要态度仍值得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不公平,质疑湘筑的“好运气”;记者调查不够深入;官商勾结,被买通;要求严查此事,揭露事件真相;相关部门失职;其它。
从以上观点来看,这部分人除了质疑投标结果外,还呼吁记者进行深入的跟踪调查报道。但事与愿违,相关后续新闻报道戛然而止。
五、原因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2013年上半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事件,我们发现,“腐败”、“收费”、“债务”等成为其舆情“热词”, 都为负面舆情。出现这种现象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从制度层面上看,相关政策法规的“漏洞”确实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形成了近年来交通系统腐败高发的局面。比如,在“湖南高速公路招投标‘摇号制度’遭质疑”舆情事件中,投标摇号制度的不完善,引起舆论的质疑和关注;“律师质疑湖南部分高速路收费‘虚算’”的舆情事件中,最后争论的焦点归结到了湖南省相关文件规定。舆论似乎可以理解为:高管局没有错,错的是省文件规定。
2、从发展模式层面看,过快的发展模式以及单一的融资渠道都增加了湖南高管局的舆情风险。从《湖南高速“发债还贷”今年387亿应偿债务缠身》一文看到,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主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为银行借贷,单一而巨量的贷款一旦到偿还期,将会发生债务危机。高速功能建设的过快,也将助长债务压力。与此同时,在高速公路建设与招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腐败案件,也增加了其债务压力。
3、从高速公路管理上看,收费问题一直为公众所诟病。从年初曝光的“湖南高速收费虚算里程“到最近的”京港澳高速延长收费22年“,在民众眼中,高速公路管理方可谓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收费。然而,各种变相收费,或许都是为了弥补因腐败而导致的”财政窟窿“。许多问题,都是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4、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事前研判不到位、响应不及时;事中互动、沟通力度不够;事后维护缺失等是造成舆情事件升级、声誉受损的主要原因。比如,在“律师质疑湖南部分高速路收费‘虚算’”的舆情事件中,由于高管局监测不及时、研判不到位,使得事件在微博曝光第三天后,纸媒开始介入,并迅速升级。在“湖南交通厅3名党组成员先后因高速路腐败落马”案中,如果事后能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事后的声誉挽救,或许,结果又不一样了。
六、舆情建议
1、制度上的漏洞,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政企合一"的交通投资体制,游戏规则制定者参与游戏,必定会造成游戏的不公平。所以,只有修复这种体制上的漏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进而减轻财务方面的压力,减少舆情危机发生的概率。
2、在舆情应对方面,综合以上舆情事件中出现的问题,舆情事件刚发生时的研判、响应,事中的积极互动以及事后的维护都有待加强。具体来说,在研判方面,建议总结近年来舆情危机高发的话题类型、热词等,一旦出现类似话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舆情响应方面,加强舆情监测并积极迅速响应,掌握信息话语权;事中,需积极的与公众互动,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引导舆论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3、舆情危机高发时代,搞好媒体关系至关重要。湖南高速公路招投标“摇号制度”遭质疑的报道戛然而止,或许说明了问题。由事件上升到危机,是媒体的“功劳“;让危机变成一般性事件,更需要媒体的协助。媒体关系,除了省内重点纸媒、网媒要维护外,更要侧重于省外媒体。一旦发生危机,省内媒体的公平客观性将可能会受到质疑。
4、适当加强正面信息的宣传力度。依托省内媒体,多策划一些有利于树立高管局正面形象的新闻,进行舆论引导。从上半年的主要事件来看,正面性质的寥寥几条,而且关注度非常低,这与负面新闻形成巨大反差。从总体上看,不利于高管局在公众以及上级、同级单位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5、适度公开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湖南高速公路管理局官方微博@湖南高速公路,其粉丝达10多万,但与网友的沟通互动较少。如留言板里有些提问、投诉等,都没有及时的回复。微博内容单一、风格不够活跃,以至于转发、评论很少,不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另外,平时应多一些信息公开,危机出现时少用“堵”住舆论的应对手段。在“湖南高速公路招投标“摇号制度”遭质疑“事件中,虽然危机被“堵”住了,但就像洪水一样,它迟早有一天还是会爆发的。只有“疏”“堵”结合,才能控制舆论走向,化解危机。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