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大退档引争议 “补录”并不是终点

来源:白杨 作者:白杨 编辑:redcloud 2019-08-16 09:46:04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北大因三次退档河南贫困县考生而身陷舆论漩涡。11日,北大回应称,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北大将按程序申请补录河南已退档的两名考生。

  事件曝光后,北大退档理由引发一边倒的批评之声,舆情高热。在微博端,话题#北大将补录河南退档考生#、#河南考生回应被北大三次退档#、#北大回应河南退档事件#阅读量合计超过10.1亿。《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纷纷刊发报道或评论予以关注。

  




北大退档事件热点语云图


  媒体聚焦“国家专项计划”,呼吁维护教育公平

  舆论指责北大做法有违契约精神,漠视教育公平

  事件迅速引发关注,缺乏契约精神、唯分数论等质疑之声纷纷向北大袭来。《长江日报》表示,“国家专项计划”有招录规则,也设立一定分数门槛,但其目的是公平,而不是高分优先。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北大拒绝这两名贫困县考生,公众的反弹其实是对教育公平原有定义的保护。

  东方网评论称,损害的不仅是自身的契约精神,同时也是对高考制度严肃性和公平性的伤害。

  高校招生自主权如何界定引各方热议

  此事件中关于高校招生自主权如何界定的讨论也引发各方关注。《光明日报》引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观点称,按照目前的规定,在集中录取阶段,大学其实没有多大招生自主权,对于省教育考试院按考生分数、志愿投档进来的学生,如学生身体等条件符合学校要求,且专业志愿服从调剂,大学不能退档,退档要说明充分理由。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北大并不违规,这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裁量。”

  北大补录两名贫困生,后续舆情处置赢肯定

  11日,北大回应称,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位考生。《中国日报》表示,北大将补录河南退档考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错误,不失为维护声誉之举。

  《浙江日报》评论,北大对招生结果作及时更正,其勇气值得肯定。这才是一个大学应有的气度。

  媒体建议完善“国家专项计划”,打好“制度补丁”

  北大决定补录国家专项计划中两名被退档的河南考生,让此次招考风波暂告一段落,但舆论认为“国家专项计划”隐忧未消。

  《南方都市报》表示,“国家专项计划”增进教育公平、打破阶层固化的初衷很好,但怎么才能让这个初衷落地,怎么做好考生之间的平衡,怎么让贫困地区考生真正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都是需要探索的挑战。

  《新华每日电讯》认为,要想把促进教育公平的好事办好,有关部门有必要以此次“退档”一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国家专项计划”等政策,及时打好“制度补丁”。


  多数网民认为“国家专项计划”体现教育公平,高校必须贯彻执行

  多数网民认为,“国家专项计划”是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特殊政策,高校必须执行,不容有变。还有网民表示,北大退档有违招生程序规则,更有歧视考生之嫌。

  11日北大表示,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位考生。对此网民表示,一流学府应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更讲究社会担当。还有网民关注两位考生命运,希望其成为栋梁之才。另有网民呼吁北大就此事件认真反思,做好整顿与事后追责。



  名校当在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表率

  北大因退档风波事件多日以来招致不少网民批评,舆情更是一路高热。11日北大表示决定补录两名被退档的河南考生。补录既是对规则意识的补救,也是对程序违规的及时纠错。表现在舆情管理方面,北大的“纠错”表态较好地平息了舆情,取得了舆论的理解。但也应看到舆情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重视与反思。

  此事件媒体和网民各抒己见,在舆论场上形成了关于“教育公平、规则公平、学生权益和招生自主性”等方面的大讨论。特别是在教育公平方面,舆论认为,“国家专项计划”让贫寒学子有了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是教育扶贫的精准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名校更应该在支持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表率,体现担当。

来源:白杨

作者:白杨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