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承鹏被销号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来源:彭梦汝 作者:彭梦汝 编辑:redcloud 2014-07-10 17:08:02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中国新浪微博大V李承鹏的微博账号在7月7日晚间不可见,页面显示账号异常,暂时无法访问,一时间引起舆论震荡,网络中李承鹏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同时活跃起来,@环球时报也参与话题中,7月8日,环球时报以单仁平名义发表评论文章《李承鹏微博被销号早晚注定发生》,该文以犀利言辞批评了李承鹏所代表“激进自由派”,立即引来众多大V和网民反击,@于建嵘、@徐昕、@大案等大V纷纷发表观点,舆情关注度持续升高,@李承鹏被销号、@环球时报成为网络舆论热词。

 

  一、舆情热度

  中国新浪微博大V李承鹏的账号在7月7日晚间被封号,引来舆论强烈关注。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检索“李承鹏销号”关键词,相关结果高达30万条,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李承鹏微博被销号早晚注定发生》引媒体和网民关注和热议,新浪、网易、人民、搜狐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该文章,在网易网该文章中,网民参与评论量上万条,一时间大V李承鹏账号被注销事件成为网民热议话题。

  1、媒体关注度

 

  

  (图一:媒体关注度单位:条时间截止到7月9日上午11:00时)

 

  从媒体关注度图来看,截止到7月9日上午,网站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主要以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为主,转载量达67篇;其次,事件舆论主要集中在微博和论坛两大舆论场,微博相关讨论量600多条,@于建嵘、@王小山、@戴旭、@周泽律师、@大案等诸多大V参与热议中,除@环球时报发表的信息转发量达1000多次外,其他大V观点转发量也达上千次,二次转发将话题推向舆情高潮期;在搜狗论坛搜索引擎中监测到相关话题达1413条,远超新闻信息量,凯迪社区、中华论坛、凤凰论坛、西祠胡同等纷纷发表原创文章,热议@李承鹏账号被销号以及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凯迪社区的《胡锡进:李承鹏被封号需恢复敬畏感》文章点击量达9248次,网民纷纷跟帖,舆情仍在持续。

 

  2、舆情走势图

 

  

  (图二:@李承鹏被销号事件舆情走势图)

 

  从舆情走势来看,两大舆论场中,7月8日是舆情发展与高潮期,9日微博舆情仍在持续发展;而在网站媒体中,相关报道有所下降,舆情处于慢慢平息状态。媒体报道量下降,但网络大V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仍在持续,相关舆情持续升高。

 

  二、舆情节点

  又一互联网大V倒下,@李承鹏随带的“言论自由”、“激进自由派”、“大V”等敏感词助推事件舆情关注度,众多微博大V、媒体官方微博参与热议中,在作为舆情爆发地的微博舆论场中,事件舆情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舆情发酵期——账号被销

  李承鹏的微博账号在7月7日晚间不可见,页面显示账号异常,暂时无法访问,网民发出质疑是什么原因,还是被注销了?@声音法治周刊发表声明称“@李承鹏微博、博客皆不见了”,微博认证为”法律学者、公益律师“的大V徐昕也为李承鹏微博、博客的消失点起了蜡烛,一时间引起舆论发酵。

  

 

  2、舆情发展期——环球时报删帖

  微博中李承鹏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同时活跃起来。抛却言辞激烈的极端观点,名为“环球时报评论”的微博评论称,“听说李承鹏被销号,感觉应该说点啥,但又不知道说啥。微博没有李承鹏,利大还是弊大呢?这是一个问题。”此语立即引来反击。

  

 

  争议中,投身于乡村的著名学者于建嵘转评说,“一个国家级媒体,面对一个作家的自媒体被销号这类事件,不能从公民基本权利是否受到侵犯去进行追问,而是从‘微博利弊’去衡量,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和水平?!”环球时报评论随后删除了那条评论微博,其后于建嵘的微博也被删除,大V、普通网民纷纷参与热议中,舆情过度到高潮期。

  

 

  3、舆情高潮期——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

  7月8日,《环球时报》在早7点发表署名为“单仁平”的评论文章,“单仁平”即该报总编胡锡进在本报发表文章时的惯用笔名。该文以犀利言辞批评了李承鹏所代表“激进自由派”,并且被认为语带威胁之意。评论文章被网站媒体大量转载,微博、论坛舆情场开始激烈的舆论之战,事件舆情走向高潮。

  

 

  4、舆情持续期——大V展开热议

  对于环球时报发表的微博言论和评论文章,众多大V发表自身观点,@大案评论称“@李承鹏被销号,环球时报这心态……”隐含的语义让网民纷纷为李承鹏的遭遇鸣不平。

  

 

  @周泽律师更是直接发表评论:【公器?私愤?】@环球时报及其总编@胡锡进与李承鹏在网上多次交火。李承鹏这次被销号,环球又专门发表评论,对其进行攻击。一直看不懂这家媒体:一个公民被剥夺言论自由,他们不质疑公权滥用,却借机对被剥夺言论自由的公民落进下石!

  

 

  李承鹏曾被多次短期“微博禁言”,但他被“封号”,这是第一次,不可否认,@李承鹏被销号激起了舆论热,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激烈、尖锐的言论,舆情发酵升温,而环球时报的评论才是此次舆情的关键点和高潮期,激发了诸多大V和网民的争议,“报复之嫌”的争议已远超对“销号”的关注,舆情持续发展中。

 

  三、微博传播路径

  1、舆情信息源的扩散

  从7月7日晚@李承鹏微博账号不可见,页面显示账号异常,到环球时报8日发表的评论文章,短短几个小时间,微博舆论场中,对话题的关注已辐射到个个角落,首先以@环球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微博为舆情信息源。

 

  

  (图三:环球时报微博路径分析图,时间截止到7月8日下午16:00时)

 

  

  (图四:环球时报微博转发账号情况分析)

 

  从环球时报微博传播路径分析图中来看,主要以一级传播为主,辐射范围密度明显高于二级传播,主要源于环球时报的33万粉丝量;在环球时报微博转发情况中,黄V和微博达人用户达36%,其中关键传播账号中主要以@戴旭、@习微博、@林岳芳等为主,个人认证账号以及拥有上万粉丝量的大V对话题的关注助推了舆情关注度和传播范围。

 

  2、@于建嵘等意见领袖的传播

 

  

  (图五:@于峥嵘微博话题传播路径树状分析图)

 

  

  (图六:传播账号情况分析)

 

  此次事件舆情传播过程中,大V观点作为主要意见领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民的争议内容,@于建嵘发表的评论虽然被删除,转发量只有1133条,但其传播影响力是巨大的,从微博话题传播路径树状分析图来看,微博被多次转发,转发用户中粉丝量上万的占多数,而他们转发的微博又再一次被转发,舆情接力中@于建嵘作为意见领袖为网民安排了舆论话题。

 

  3、强、弱链接之间的多级传播

 

  

  (图七:大V之间的多级传播路径图)

 

  事件舆情中,大V之间的热议是舆情高潮后的持续期,也是舆情复杂阶段,这里主要以@于建嵘、@徐昕、@大案三者之间以及与自身粉丝量之间的互动为分析目标,大V之间互评的多级传播所体现出来的强关系与自身的二级传播之间的弱关系的结合让舆情持续下去,在新媒体时代,不仅决定了网民想什么,也决定着网民怎么想。

 

  四、舆论观点

  此次舆情事件中,《环球时报》与众多大V的参与与热议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网民想什么,怎么想,红网舆情中心通过对网民观点的抽样调查发现,网民观点热议内容分三类,主要包括网民对环球时报评论文章的看法(65%)、对@李承鹏被销号的争议(29%)以及6%的其他内容。

 

  

  (图八:网民热议内容比例图)

 

  1、网民热议内容一:对环球时报评论的看法

  观点一:认为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是落井下石,是威胁恐吓之举。

  廖睿:刚看了环球时报单仁平那篇关于李大眼被销号的评论文章,简直是赤裸裸的威胁和恐吓啊!没有想到胡锡进,完全就是一个拿着政治大棒的恶棍啊!今天的世界,这样的人,这样的报社,完完全全是负能量。

  观点二:否定环球时报对@李承鹏被销号事件的评论,质疑环球时报本身的底线。

  @赵士林:环球对李承鹏被封号幸灾乐祸冷嘲热讽。它的逻辑是,搞民主就是触犯底线,发表批评言论就应被封杀。环球这个逻辑已不值一驳,应该关注的倒是它作为国家媒体的底线:你上千万经济问题触了什么底线?脸皮的底线?人性的底线?良知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法律的底线?你触犯了这么多底线,还有什么必脸谈底线。

  观点三:认为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存在的。

  游飞翥:@李承鹏被销号了!基于官民分层和对立,所有真正致力于人权、自由、民主法治,揭露官场丑恶,呼吁官员财产公开的,被销号早晚注定发生。@环球时报不必幸灾乐祸。真正民众言论平台,包括推特脸书,伴随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被允许自由使用,早晚注定发生!

  观点四:呼吁客观看待销号事件,环球时报无须上纲上线。

  @南都评论:【南评晚钟】销号不是小事,但再大也不过是网络平台供应商与用户的纠纷,再或者可能引发一场网络管理部门与公民的行政诉讼。有媒体将一例微博销号上纲上线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不仅不理智,也不客观,更不是法治思维。法治天下,学着从容看待所谓“骂政府言论”,同样“早晚注定发生”。

 

  2、网民热议内容二:对@李承鹏被销号的争议

  在29%的网民对@李承鹏被销号的争议中,声援李承鹏的占61.5%,保持中立态度的占11.5%,反对李承鹏占27%。

  观点一:声援李承鹏

  @冉雄飞:声援李承鹏!应该支持大眼作为“政府异见人士”的所作所为!一个国家真的需要一些反对的声音,政府最近几十年主抓经济建设,的确伤害了环境,缺乏远见,又纵容太多犯罪像强拆和官员腐败,自己做不好还不允许老百姓说几句牢骚话。

  手机用户3300532421: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坦荡的胸怀去包容不同意见,而是用权力去封住他们的嘴,不是强大而是虚弱。它也不可能羸得别人的尊重。

  观点二:中立态度

  @齊睂:听说@李承鹏大眼睛给销号了,应该是破了底线了。好事坏事?不好说,如果是毛泽东式的共产党,这是大好事;如果是蒋介石式的共产党,这就不见得是好事。现在还不敢肯定某档的两式中的哪一式占主导。两条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

  观点三:反对李承鹏

  @真实的万彬:对大眼这样的狗汉奸、带路党,频繁与藏独、疆独分子及境外反华势力勾结的杂碎,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能任由其攻击了政府还能逍遥法外。

 

  3、其他内容

  @般若观:【@李承鹏销号】估计和@孔庆东类似,很快恢复。都是保护性打击,如果真打就不仅是销号。

 

  五、舆情特点

  1、前期话题潜伏、敏感背景对事件舆情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网民热议@李承鹏被销号话题中,多数网民提到早在3月份,北京警方就曾提醒李承鹏等公众人物注意言行,这似乎为销号事件垫下基底;其次,早前环球时报与李承鹏之间的纠葛也让此次舆情事件升级,被认为带有“成见”的对象在敏感时期下讨论敏感话题,引媒体和网民高度关注。

  2、微博传播路径:辐射范围大

  此次事件主要以微博舆论场为主,展开激烈热议,话题传播凸显微博自身特点,从舆情信息源的扩散、意见领袖观点的传播到大V与大V之间的互议、大V与普通网民之间弱连接影响将舆情传播编织成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网,辐射到个个角落,致使舆情持续发展。

  3、大V等意见领袖参与决定网民热议方向

  在舆情高潮与持续阶段中,@于建嵘、@徐昕、@大案、@周泽律师等大V发表观点,引网民关注并参与到话题热议中,在对网民观点分析中,65%的网民集中对这些大V观点转发和热议,@环球时报的评论传播效果远不如@于建嵘、@徐昕、@大案、@周泽律师等大V意见领袖所体现的传播力量,他们不仅决定了网民想什么,也决定着网民怎么想。

  4、话题敏感:言论自由、异见人士等成为舆情关键词

  纵观整个事件舆情,关注焦点已从“销号”转移到“言论自由”、“异见人士”、“骂政府”、“激进自由派”等敏感词上,网民观点中,无论是声援、反对李承鹏还是中立态度,都涉及到这些敏感词语,而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更是直接将“销号”与“激进自由派”联系在一起,多角度的分析和评论、大V的观点将事件敏感性升级,舆情关注度也随之高涨。

来源:彭梦汝

作者:彭梦汝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