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克强经济学”成网络新热词 学者网民支持改革

来源:慕策 作者:慕策 编辑:redcloud 2013-07-24 14:37:18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他关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上限’是防通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的理念引发境内外的广泛讨论。国内外媒体对此积极评价,网民对“克强经济学”给予高度评价。

    一、媒体关注走势

 

 

  二、外媒积极评议

  中国经济新政策非“休克疗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0日报道】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上下限的表述,其实是对外资投行近日炒作的“李克强经济学”的直接否定。其实,只要熟悉经济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巴克莱方案其实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开出的休克疗法的变种,而俄使用休克疗法结果惨败。这种“诱错式”的炒作,中国经历得太多了。抛开外资投行的恶意,中国经济也根本不需要波动,那是不必要的代价。

  【台湾《旺报》7月15日报道】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将“不做刺激,用短期经济下滑而换取长期经济增长”与“李克强经济学”画上等号,并未涵盖其本质。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经济下滑不出下限”的要求表明,他领导的新一届政府仍然重视经济增长,但不会采取一种鲁莽的“激进措施”或者“休克疗法”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

  【香港《头条日报》7月15日报道】近期“李克强经济学”在投资界引起广泛讨论,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读。第一个误读,就是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容忍度大幅下降,进而推断今年GDP增长远低于7.5%的机会很大。另一个常见的误读,就是对财政和货币去杠杆化产生过度忧虑,担心会为经济带来极严重的负面影响。

  “稳增长调结构”仍是政策核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5日报道】巴克莱创造出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用以描述李克强的经济政策,意思是:不推出经济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加结构性改革。但澳大利亚投行麦格理的观点可能更加贴切———中国将在改革和微调的混合模式下摸索前进。

  【台湾《经济日报》7月15日报道】台湾政大教授童振源表示,巴克莱的“李克强经济学”没有明确目标,只是现象的观察,而大陆早已展开结构调整。浦东(上海)台湾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表示,巴克莱的只是一家之言,把问题过分简化,“调结构、促改革、保稳定”才是政策的核心。

  【台湾《经济日报》7月16日报道】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等表示,尽管排除大规模刺激措施的可能,但李克强在广西提出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传达了将维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中国经济成长率下限应是7%。若低于7%,可能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和降息来稳增长。

  【路透社北京7月11日电】无论是强调在金融领域守住系统性风险底限,抑或李克强此次明确“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提法,均透露出新一届政府将以较往届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而在政策选择上或许会更多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及加大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等。{br}改革金融体系将是重要任务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7月15日报道】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李克强总理将努力实现今年全年7.5%的增长目标,并且将会采取一些行动。

  可能采取的措施存在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不会把所有开支负担全部压在地方政府身上,中央政府将会承担更多责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因为地方政府增加开支将促使中央政府不得不放松货币政策。二是国务院不会直接刺激制造业,而是会把重点放在用于防治污染和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上。这样既可以帮助稳定经济增长,又不会导致经济扭曲状况恶化以及融资杠杆增加。

  【香港凤凰网7月17日报道】高盛表示,李克强总理在之前的讲话中很少提到“稳增长”,更多强调控制金融风险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但7月9日在广西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确保经济增速不滑出“下限”。虽然这暗示政府对短期增长的容忍度有限,但是短期内出台大规模的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如此,中国可能采取温和的财政扩张政策,如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以支持出口。

  【美国之音网站7月18日报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经济学家黄育川表示,合理实施李克强总理一直倡导的城镇化和改革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走上平衡发展的当务之急。黄育川称,城镇化、特别是更加有效的城镇化策略是最根本的;改革金融体系,让更多资本可以自由流入流出,特别是放松资金流出中国的限制,将十分有益。

  【路透社北京7月19日电】中国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彰显北京决心开始纠正金融系统和经济其他部门的扭曲,以实现经济转型,从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在李克强总理就任4个月后就推出,这表明决策者对推行极具挑战性的改革是认真的。

  三、专家及网民热切关注

  “稳”抓经济增长 给企业和民众以乐观预期

  微博网友天竹华把“合理区间论”比喻为我国经济列车配置上的仪表盘。他说,“合理区间论”引领我国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这就需要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当经济运行逼近上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稳增长旨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降低经济风险是必要的。经济增长不仅要增加GDP,更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增加GDP。最近,国务院强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信息产业来稳增长,这是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问增长举措。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政府领导人已表明鲜明态度,各方面需统一认识,咬住长远目标不放松,解决眼前问题不迟疑。那就是调结构,促转型要坚定不移,但当经济增长滑出下限的危险性增大时,应当适时加大稳增长的力度,激活微观活力,给企业和民众以乐观预期。

  网友艾经纬CBN在微博上发表了个人的理解: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的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网友RyanEquilibrium进一步点评:“目前的措施方向是证券的,唯有力度和尺寸要恰到好处,这就是管理经济的艺术性,拿捏的好,两年后会上一台阶。”

  “合理区间论”透露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需要正确认识到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切忌孤立解读GDP增速的回落,也不能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率。

  合理区间论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更有有外国媒体和众多学者强调了下限的重要性。路透社评论说,尽管中国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放缓,但不可能有“失速”的风险,下限的“容忍度”起到了作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严格地说,‘区间效应’不应该令人意外,它更应该提醒市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僵化和曲解”,从实际操作看,“区间”、“上限”和“下限”所强调的更是一种“稳中有为”的平衡政策取向。如果突破底线,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在这种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

  网友周天鹏表示,李克强总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扭住改革不放。尤其是当经济发展在合理区间内,他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问题。

  网友西安的延春认为,我国经济的火车头正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主推的释放改革红利,更多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调结构是改革的先行军

  找准着力点成为进行调结构,实现扩大内需的基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由于经济实际增速有所放缓,在 “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政策导向下,有限空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会对投资消费政策方面有一定的宽松,包括促进信息消费、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环保投资等方向将成为重点。

  微博网友马语者指出,李克强总理要求,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优先取消和下方那些含金量高、能激发社会创造获利的审批权”, 这是官方在一个月内三次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出表态部署。这表明,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剑指“明减暗增”、“边减边增”、“捉迷藏”、“掺水分”等顽疾。

  与此同时,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也受到广泛关注。网友王士强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款的定价权完全交给金融机构,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也有助于发展现代化的金融市场。

  “相信今年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关键突破的标志性一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未来改革要向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国有企业等深水区进一步推进,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专家和广大网友普遍认为,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凝聚着改革的勇气和实践的智慧,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来源:慕策

作者:慕策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