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舆情速递(9):“恢复统一高考”夺眼球

来源:彭娜 作者:彭娜 编辑:redcloud 2016-03-11 17:57:49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微博上,有关教育的话题的热度迅速攀升,3月10日至11日,相关微博达到3万多条。大量网友表示,中国再次崛起,有待于制度创新,特别是在教育体制上的创新。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考试制度。

  俞敏洪等名人代表的提案也都关乎教育。在搜狐两会调查中,俞敏洪:全国高考必须实现统考受到360万网友支持,排名第二。而教育部长袁贵仁回应“全国高考一张卷”时表示,目前为时过早,再次推高了这一话题的热度。


  一、热点榜单

  

  图1:3月11日最受网民关注的提案(数据来源:搜狐)

  

  表一:3月11日两会热搜新闻TOP10

  

  表二:湖南代表/委员声音



  二、有关高考统考的舆论反馈

  每年全国“两会”,教育类话题都是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热点,俞敏洪等名人代表的提案也都关乎教育。近年来,很多明星委员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除此之外,高考制度改革,依旧是两会代表最关注的话题。俞敏洪今年提案关注的是教育公平问题。他建议,高考必须实现全国统考,使户籍不受限制。在搜狐调查中,俞敏洪:全国高考必须实现统考受到360万网友支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黄永军也评论表示,全国统考是效率最高的,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方式。但是也有专家表示,提案的想法过于简单,统一高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专家观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黄永军:全国统考是效率最高的,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方式。

  首师大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蒋建华:这个提案的想法有些简单。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推行绝对的公平,而在高等教育中则应该以孩子的发展潜力或者弱势补偿来衡量,不应该以数字人口比简单的一刀切,用简单思路解决复杂问题。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我赞成统一高考,但是如果认为只要统一高考了,这个问题就能顿时解决,就把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想得太简单了。在目前高考录取指标极不均衡、地区教育发展差异巨大的背景下,就是实行全国统一卷、考生可自由报考,如果还是按照计划录取,最大的可能还是,“统一考试+分省按计划录取”。


  【网友观点】

  MIAOLEGEMI2012:统一命题很重要,每个地方都有命题权,导致监管更难!

  @luantianci:我高中毕业25年,一直就没再看课本,今年心血来潮拿北京文科数学卷做了一下,还能打120分,而湖南卷就只能打80分了。而竟然北京录取分数线还要低于湖南不少,这就是教育不公所在。

  -赵璇-:所谓教育公平,并不是指什么都一刀切。让本来就不使用同一套教材、本来就不在一个知识层面上的孩子去考同一套题,这并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同样的,全国所有省份统一分数线也不可能,因为每个省的教育状况不一、报考人数不一、高校招录情况不一,这种种的不一样,势必导致无法划出一个分数线。

  幸福一生1_96088:一张卷是否是一碗水端平的表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至少这是踏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天街小雨1977:总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而矣。在教育的问题上,卷子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未来的择业等等,如果毕业等同于失业,全国统一考卷又有什么用呢?

  davideX3C:分数线是根据录取名额确定的,统一分数线不合理。适当照顾边远落后地区还是必要的.统一试卷后对各地的教育水平可以准确了解,便于有效地分配教育资源。

  若ojyosama:一张卷是否是一碗水端平的表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至少这是踏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纳绪:所谓教育公平,并不是指什么都一刀切。让本来就不使用同一套教材、本来就不在一个知识层面上的孩子去考同一套题,这并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同样的,全国所有省份统一分数线也不可能,因为每个省的教育状况不一、报考人数不一、高校招录情况不一,这种种的不一样,势必导致无法划出一个分数线。

  吴革律师:各种严苛的条件挡住了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在京的升学梦想。对绝大多数来说,不能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面临的选择只能是要么辍学,要么返乡就读,成为留守儿童。学龄儿童辍学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返乡就读面临地域与环境的变化、教材及高考内容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公,同时也稀释了国家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所做努力的成果。在此,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完善落实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升学的政策,尽快实现义务教育和升学“全纳入”,全面推进教育公平。

来源:彭娜

作者:彭娜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